澎湖有醫保生不願返鄉到離島服務的問題,引發各方關注。事實上,澎湖醫保生四年計劃,將結束。相關單位正在研討,未來的五年,澎湖究竟要回復過去每年兩名醫保生的名額,還是延續前一個四年計劃,每年九名醫保生。這個問題不僅牽涉到澎湖實際醫療的需求,還夾雜優秀家長的期盼,以及到政治人物的民粹,極為複雜,是個好的漫談題材。
依一般人的想法。澎湖的子弟能有愈多人保送上醫學院,將來當醫生,是相當好的事。想想:學生將來學成,不但社會地位高,收入也比其他職業豐厚;家長也因為自家孩子上醫學院,在鄰里間,似乎在不知不覺間,總覺得比別人家高了一點。
這個情景,就好像十幾廿年前,澎湖子弟上大學一樣。很久以前,老高那個年代,要考上大學是很難的事。很多家長都期盼,能爭取更多保送上師大等學校的名額,免得孩子還得參加大專聯考,擠那道窄門。
民粹主義盛行,並掌控了政府的施政走向之後,什麼奇奇怪怪的民間教育團體,提出了廣設大學、不能一試定終身的主張,讓台灣今天成了到處是大學,考不上大學反而很難的畸形教育現況。
政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過多的大學畢業生不容易找事做,爭著想當老師。於是教育部就開放大學生修教育學分,可以當老師。沒料到,大家都搶著從師範生手中搶飯碗,弄到一票人沒飯碗端。流浪教師滿台灣。
幾年前,老高看電視,聽一位家長哭訴,她孩子當不成教師,也找不到工作,五年來都在家蹲著。她大罵政府不重視流浪教師的問題。這位家長的哭訴,聽起來可憐,老高卻覺得可悲。誰讓她叫孩子一定要當老師的。
澎湖島小,澎湖人眼光更窄小。很多家長以孩子讀什麼學校比身分。同樣讀國立大學,我家孩子讀台大,就一定比你家讀政大的高一等;我家孩子讀國立的,就小看鄰居孩子讀私立的。要不是老高家神經大條,照這種比法,老高早就應該被比到海裡餵魚去了。
澎湖醫學院公費保送生問題,牽扯的,和這些教育及家長情緒,完全一樣。這裡的家長,大多數還存在,孩子讀醫學院,是望子成龍中的五爪金龍。而我們的立委、縣長等等政治人物,自然也認為,能幫澎湖多爭取醫保生名額,就是幫澎湖孩子起飛。
問題就在,澎湖的醫療問題不在缺一般醫生,而是缺急重症醫生及醫療設備。即將結束的四年計劃,每年九名醫保生,已經讓澎湖在培訓中的準醫生,達到六十四人。若加上現有的醫生數一百卅七人,可預期的,澎湖的醫生會超過兩百以上。
最近有位醫生在報章上撰文說:很多地方的醫生比星星還多;有些地方醫生比月亮還少。把這句話用在澎湖:一般醫生比星星多;急重症醫生比月亮還少。這才是澎湖當今的真問題所在。
可以上得了醫保生的澎湖優秀子弟,能選擇的大學系所,比一般生更寬更廣。為避免這些優秀子弟,將來可能比星星還多,淪為流浪醫生。澎湖有權決定醫保生名額的人,不妨深思這個問題,再決定未來的五年,澎湖要多少醫保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