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早年傳統的捕錢鰻、抓大狗、摃蝦蛄,全是漁友維持平日生計的一種副業,經驗老到的漁夫、村婦,每到產期皆有可觀的收入。但近10多年來,因漁網細目、連未成長的幼鰻都不放過,加上海洋生態的改變、漁民過度的濫捕、逐年減少;已成海洋生態的嚴重警訊。
錢鰻的學名是裸胸鯨,是珊瑚礁海域凶猛的肉食性魚類,因沒有胸鰭而得名。魚體色彩豐富,以體色可區分為錢鰻、儔鰻、老古等。白天都棲息在洞穴中,尾部盤捲,只把頭部露出,夜晚才出洞尋找食物,近年來又銳減許多。
昨日白沙捕鰻經驗豐富的吳姓漁友說,早年錢鰻產期,漁友前往潮間海域捕捉,皆有不錯的收穫;但近年來因潮間海域珊瑚白化嚴重,加上網目細密,漁民又不自重,連未成長的小鰻魚都入網、才會一年比一年減少。
早年捕鰻季節,每年農曆三月到八月之間、是最好的抓捕時機,每月農曆十二日到十六日、二十六日到三十日、逢大退潮時,因在那時段會現乾潮,捕鰻好手、都會在接近漲潮的時分,前往捕抓;東北海的岐頭、險礁、大倉、員貝、赤崁、吉貝的潮間海域經常現蹤。
而「大狗仔」屬扇蟹科,學名為「光手滑面蟹」,棲息在潮間帶的礫石區或低潮線下的岩礁底,為了克服潮間帶過度的乾燥,以及溫度、鹽度的改變,「大狗仔」的體殼相當厚重,行動緩慢,非常容易捕捉。每當退潮時,「大狗仔」常會躲在潮濕的石縫中,靜待潮水的來臨,這時潮間帶即會出現成群的漁友,把褲管捲起、捕抓大狗回家享受餐蟹美食。
楊姓漁婦指出,大狗仔是章魚族群的主食,因為太容易捕抓、導致逐年減少,也是澎湖稀有種章魚,一年比一年減少的主因。
大狗仔族群和蝦姑,全屬喜愛棲息在珊瑚礁淺棚的節肢動物。體長5至7公分的蝦蛄,係釣石斑魚最好的釣餌,一隻蝦姑根據釣客的說法,可連續釣上數尾石斑,很受一般釣客的青睞。胡姓釣客表示,早期大指蝦蛄佈滿潮間海域時,有經驗的漁民在一個「流勢」就可以摃上百來隻,當時的價錢一隻7至10元左右,每回都有千元以上的收入。但近10多年以來,因海洋生態受到破壞、加上民眾的濫抓,已逐年消失不見了。
圖說:漁網細密 未成長的小鰻也入網 是逐年減少的主因。(宋國正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