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颱風季,中央氣象局預報颱風的準確度又成焦點,還牽涉各地放不放颱風假的問題,每年都讓地方首長頭大。由於台灣四周環海,缺乏海上觀測資料,許多學者建議建立氣象觀測飛機,穿越颱風中心蒐集數據,對預報有立竿見影效果。
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周仲島說,全世界颱風預測有顯著進步,24小時內路徑預報誤差不到100公里,台灣也毫不遜色,但總有特例,例如前年尼伯特颱風路徑不斷南修,即因台灣多靠模式或衛星雲圖分析,但模式會「騙人」,衛星雲圖「只見其形不見心」,不能完全依賴。
氣象局:須有科技部跟軍方支持
2008年卡玫基颱風,周仲島等氣象學家曾與前總統馬英九協調利用空軍C-130運輸機執行觀測,但後來不了了之,隔年造成台灣681人死亡的莫拉克風災,他感嘆當初若建觀測飛機,或許能阻止更多災害,政府可以考慮跟空軍或漢翔航空協調。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林沛練說,飛機觀測可對颱風強度、暴風圈範圍等分布提供正確資訊,現在常用估計的,除非颱風剛好掃過小島、有衛星的地方,否則資料很少。他說,台灣氣象雷達網健全,但雷達固定,有地形障礙,颱風沒靠近就無法觀測,若有機載雷達就可獲得更詳細資訊。
氣象局表示,國內追風計畫是繞飛颱風四周,難以取得颱風中心資訊,如能穿越飛行最好,但要維護此類設備並不簡單,成本高且有領空問題,之前曾討論過但未實行,還須得到科技部跟軍方支持。
防災 2地降雨雷達啟用
氣象局已規畫在北中南三個都會區及宜蘭、雲嘉南兩個低窪易淹水地區,各建一座防災降雨雷達,增進預警能力,目前已完成高雄、台中的建設,對未來預報也有幫助。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兼任副教授吳德榮說,飛機穿越觀測可改善預報,如同大西洋一樣,美國只要有颶風就飛,但預報不確定性仍存在,根本之道在防災要有風險觀念。
至於颱風假該怎麼放?吳德榮認為該放就放,而非追求百分之百放得正確,資料預報無法完美精準,只要首長確保民眾生命安全為決策最終目標,在遇模稜兩可狀況下,選擇「多放」來避開致災風險,相信也可得到各界諒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