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是個很不容易搞懂,但很重要,又很容易被忽視的概念。有很多台灣人,就因為搞不清楚這個歧視的意涵,而經常在有意或者無意間,冒犯了別人,或者某個群體,而不自知。老高不客氣的說,陳光復縣長指大倉媽祖會成為蚊子館,就隱含歧視的意味。
老高無意藉這個,批判陳光復有宗教歧視,或者罵他歧視媽祖。因為老高相信,陳光復應該不可能會因為他信基督教,而歧視其他宗教或者民俗信仰。在老高心裡,他可能和其他許多台灣人一樣,包括政治人物在內,都輕忽了歧視的概念。所以,在這回漫談裡,老高要和大家,也和陳光復談談歧視概念的建立。
世界歷史,中國歷史也一樣,都是歧視發展史。就拿中國這個名字來說,以前中國的皇朝,自詡為天朝,是天地的中心,世界的中間國度,其他國家,不是番就是夷,或者狄、蠻、奴之類。
這時候的中國,嚴重歧視其他國家,稍有不遜,就發兵討伐。如果其他國家派使臣來訪,希望建立外交關係,充滿歧視思維的史官就記載了:某某蠻邦派史臣來朝供。史官不僅不正視人家國名,而且還把人家的外交動作,視為朝供或來降。
聖經,不論是舊約或新約,也是一本描述歧視的可鄙,而勸人平等待人的聖書。佛教經典裡的所有佛說、大師說,也都從人的歧視妄念而出,勸人無分別、無對待。
澎湖的基督教有陳光復長者,佛教有佛光山的滿舟法師等等諸位菩薩,老高不敢就經書說三道四,免得般若不成,反成魯班門前舞弄斧頭,被人家笑掉大牙。但老高相信,他們都能同意,歧視是修行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其實,現代的台灣人,就活在歧視環境中,而不知歧視何在,進而可悲的還去歧視別人。來自國外的白種人,就叫洋人,來自東南亞國家的黃種人,就統稱外勞、外傭。這種分法,就是歧視。
以前,台灣人叫原住民是山胞,或者番,當然是歧視;現在台灣人把一種蔬菜叫大陸妹,叫大陸嫁來台灣的女子,也叫大陸妹,稱大陸觀光客為阿陸仔,都是歧視;台灣人把東南亞,或者菲律賓的外傭都叫瑪莉亞,也當然是歧視語言。
講個最簡單的概念。如果老高跟朋友宣布一個喜訊,說女兒嫁給一個美國白人的電腦工程師,朋友好聽了之後,哦的第二聲出口,就是欽慕;如果說嫁了在第三漁港的印尼漁工,朋友的哦字,肯定是短短的第四聲,帶有歧視意含。
就是基於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台灣人對週遭人事物,常會在無意間,顯示歧視的語言。住家附近設個泰國勞工宿舍,當地居民就群起反對,說是影響治安,或說是影響房地產價格。家裡請來外籍看護,就把她當奴才使,什麼事都要她做。有些台灣人還硬要信奉回教的印尼看護,跟著他們吃豬肉,惡劣到極點。
澎湖的一些年輕人,沒事就騎機車飆過第三漁港,向印尼漁工丟石頭,萬一漁工回手了,澎湖的民意代表就要求警方管管那些漁工,否則夜晚婦孺都不敢經過第三漁港了。這樣不公平的表態,就是歧視。
同樣的道理,陳光復在未經實證下,信口就說,大倉媽祖園區將來蓋了,又是一蚊子館,就是講了含有歧視媽祖的話,而不自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