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評論鳥-第十二單元:紅尾伯勞

●紅尾伯勞。

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黃有評校長

 小時候曾親眼目睹有人在鳥類常出沒或飛經之處架鳥網,再搭配捕獵者用一種特別的哨音,等鳥兒快飛過鳥網前,用力吹哨使其往下飛,結果鳥兒就掛網了,這些場景歷歷在目,真是痛心。後來又看到屏東楓港地區居然有人烤「鳥阿巴」在賣,心想那些鳥到底從何而來?怎麼被抓的?原來牠們喜歡站在尖物或視野良好的樹枝上,以就近尋覓獵物,因此不肖業者利用鳥類來臺渡冬的季節和其活動習性,設計「鳥仔踏」來捕捉,燒烤後變成饕客貪婪的點心了。

 這個季節在我們澎湖各地的校園、公園或銀合歡樹林,稍加留意,便可看到一種有如古代戴眼罩行俠仗義的廖添丁或現代專門打擊惡魔的蝙蝠俠,身手矯健,移動快速,看到獵物立即俯衝絕不手軟,而且專門幫農民清除害蟲的鳥類。本專欄第十二單元將介紹的主角是最近常見的蒙眼俠客:紅尾伯勞。

 

學名:Lanius cristatus

英文名:Brown Shrike

科別:伯勞科

俗名:褐伯勞、烏頭、土虎伯勞、花虎伯勞

成鳥體長約:18~21公分

 

習性

 每年中秋節前後,是紅尾伯勞大舉南遷過境臺灣的季節,屬於冬候鳥的牠們體型不大,但嘴型和眼睛四周特徵最明顯,嘴粗短有力、上嘴喙是往下勾、有如鷹嘴般的銳利;眼睛周遭有搶眼的粗黑眼帶及白色眉斑,從臉部正面看,有如戴著眼罩,若把粗黑眼帶搭配正中間的嘴喙造型一起看,那更有如飛行版的蝙蝠。雙腳不但強壯,爪更是尖銳,而且是倒鈎,配合上嘴喙的倒鈎,完美組合,構成有利撕裂獵物的利器。身體背部呈紅褐色、腹部則是淡黃褐色、翅膀羽色接近咖啡色並有紅褐色的鑲邊。本文所附照片是臺灣另一亞種灰頭紅尾伯勞,雌雄鳥羽色相似,主要差別是雌鳥兩脅有細緻的橫條紋、羽色較雄鳥淺。

 牠們食物來源多元,以蝗蟲、螽斯、金龜子、蜥蜴、小蟲等為主食,一般多是單獨一隻佇留在突出之樹木枝頭或者花圃中的自動噴水器頂端上監視獵物,喜歡停在尖物上的特性,造成牠們當年被獵人用「鳥仔踏」大量捕捉去燒烤的原因。值得慶幸的是在民國78年政府公告實施的「野生動物保育法」中,已將紅尾伯勞列入保育名單,受到嚴格保護。此外,牠們會將吃剩多餘的部分食物串掛在尖尖的細枝上,所以有時您會訝異發現為何有蜥蜴被釘掛在枝頭上,就是紅尾伯勞的傑作。雄鳥偶爾會有類似「哧、哧、哧」的鳴叫聲,但偶爾也會模仿其它鳥類的叫聲,讓我們誤以為是其它鳥類在叫呢!

分布與環境

 紅尾伯勞分布於臺灣、中國大陸、朝鮮、蒙古、日本、中南半島、菲律賓、俄羅斯、印度等地,紅尾伯勞是臺灣過境鳥類中相當出名的一種。主要棲息在空曠的農地或稀疏的樹林當中,築巢期間由雌雄鳥共同擔任,巢主要是用草莖來編織,再混些樹皮、羽毛、甚至線繩等,通常築巢於低矮的樹枝上。產卵期大約是5月中下旬至7月,每年一窩,內有5~7枚蛋,孵蛋雖由雌鳥擔當,但雄鳥其實很體貼,會叼美食回來犒賞,嬌妻也會趁機撒嬌,抖動雙翅展示撫媚與性感。最近有兩隻灰頭紅尾伯勞常在澎湖科大中軸線兩側花圃出沒,但記得從遠處靜靜地欣賞牠們捕食動作就好,免得牠們火速飛離到另一處去站立了。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