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評論鳥-第二十四單元:紅隼

●紅隼。

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黃有評校長

 去爬山時偶爾可聽到響徹雲霄、餘音繞樑的尖銳鳥叫聲,仰望天空便可看到張翅順著氣流盤旋的大鳥,那是大冠鷲;若是到基隆港,可能會看到喜歡俯衝至水面用爪抓起腐屍或漂流物的鳥類,那是黑鳶,即俗稱的老鷹;在臺北市大安森林公園,有種專門喜歡抓鴿子或斑頸鳩當主食的鳥類,那是鳳頭蒼鷹。

 我們常聽到猛禽名稱有雕、鷲、鷹及隼四種,那究竟要如何分別?在分類上四種都屬於「隼形目」,其中雕、鷲、鷹屬於「鷹鷲科」,例如大冠鷲、鳳頭蒼鷹、林雕;隼是屬於「隼科」,例如紅隼。

 此外,鳥類名字亦反映其體型的大小,依序是雕類最大、接下來是鷲、再來是鷹、最小的是隼;但不論是哪一種,共同的特徵就是倒鉤的嘴喙、肌肉紮實的腳和強而有力的利爪,便於牠們捕捉獵物,進而撕裂與啃咬進食,但我們習慣用「鷹爪」來統稱這些猛群的神功。

 本專欄第二十四單元,將介紹的主角是屬於隼科的鳥類:紅隼。

 

學名:Falco tinnunculus

英文名:Common Kestrel

科別:隼科

俗名:茶隼、紅鷹、黃鷹、紅鷂子

成鳥體長約:33~39公分

 

習性

 紅隼在臺灣算是蠻常見的一種猛禽,伴隨著冬季來臨開始颳起北風,牠們現蹤的頻率就越來越高,紅隼屬於小型隼的一種,就外觀而言,雄鳥羽色比雌鳥更具特色,黑色眼珠炯炯有神,眼下有一條垂直向下的黑色縱紋,遠看還以為因需常常緊盯獵物而落淚造成的呢!

 眼後有一淺灰色區塊,乍看有如中年事業有成男子的鬢角一般,頭上至後頸處羽色是鼠灰色、背部和覆羽是紅褐色鑲嵌黑條紋,遠看有點像北美房子木板屋瓦般,上下堆疊、短而粗的黑色勾型嘴喙,方便用來撕裂獵物、圓形鼻孔很明顯,從鼻孔向內可瞧見一柱狀骨棍、鼠灰色尾羽略長、末端是白色,不張開時搭配黑色橫條紋還真像牛肋排呢!

 您若仰望牠在空中盤旋搜尋獵物時,可發現其翅膀有著結構緊實的橫條斑紋、腹部則有直條黑色斑紋。雌鳥背面是褐色,背部、翅膀及尾巴有很明顯的黑褐色橫斑。雌雄鳥腳和趾均是黃色、爪是黑色。

 紅隼大致上會單飛或成對活動,觀察覓食行為是一種很難得的體驗。牠們會不斷地在一個區域來回巡航,翼形宛如澳洲的回力鏢;偵測到獵物後便展開攻擊部署,首先改成定點盤旋,接著對準獵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方式,急速俯衝,以利爪壓住獵物,通常彈無虛發,再起身飛離現場,前往停棲在別處享用美食。

 當然有,時也會先停在圍牆、電線或電桿上,以其銳利雙眼環顧四周,再伺機行動。其獵物包含大型昆蟲、鳥和小型哺乳動物等。平時則會棲息在林地、草原、球場周邊的樹木、海岸等。

分布與環境

 紅隼族群分布範圍很廣,除臺灣外,遍及非洲、印度、中國、菲律賓及東南亞等地,活動區域會選擇開闊的荒野環境、海岸濕地、中高海拔山區的農耕地。

 我們澎湖人文薈萃、天然環境名聞遐邇,食物來源充裕,加上深植人心的保育觀念,是許多鳥類年復一年會來棲息與繁殖的首選地點。因此,從冬季到春天季節,可以很幸運地在澎湖科技大學校園,甚至在望安鄉都有機會見到紅隼,若是飛到澎科大,會停留在高樓層窗台休息一陣子來恢復體力。牠們會將巢穴築於懸崖、樹木或廢棄建物上,每窩可產6枚紅褐色有斑點的蛋。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