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進菊島-上元小過年 乞龜射虎元宵夜

「懸燈射虎、乞龜求吉」為澎湖縣元宵的2大活動,素有「小過年」之稱的元宵夜,「今年乞,來年還」的美譽,使澎湖的元宵夜邁入近300年的傳統歷史;澎湖流傳著「新正玩三天,上元玩三暝」,可見澎湖人對元宵節比春節更甚重視,其熱鬧程度更是令人難忘。

乞龜求吉增祥瑞

根據「澎湖紀略」所記載,「元宵,各家先於十三夜起,門首掛燈,?中張燈結彩:至十五日夜,各家俱備牲醴碗菜,供奉三界。闔家燕飲,男女出遊,謂之看燈。廟中札有花卉人物,男婦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技或亞公仔一個,回家供奉。如果添丁,到明年元宵時,另做新鮮花卉、人物以酬謝焉」。

意指據今200多年前的澎湖元宵夜,男女出遊看燈,闔家圍爐燕飲,更有裝扮故事遊行;而廟中則設有花卉或亞公仔供人祈求,祈求者於來年的元宵另做鮮花卉、人物酬謝。

日治時期,傳統宗教文化的活動曾受到壓迫,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又復甦。望安好善堂碑(現存於望安綠蠵龜觀光保育中心)勸戒世人勿傷龜靈,又因龜在傳統文化中被視為祥瑞、長壽的象徵,亦為澎湖海邊常見的物種,海龜救人於海難的傳說更是屢見不鮮,而後隨著時代演變,於19世紀末時,亞公仔(公仔造型)也就變成麵龜或肪片龜,當時乞龜文化已逾130年。

民國43年的西衛福善堂,曾提供有肪片龜、雞蛋糕、糕仔、柑、新樂園香菸、女人鏡、茶油、絹花、愛國獎卷、粉盒、胭脂盒等,來供民眾祈求,49年時把新樂園改成較為高級的長壽以及總統牌,民國60年代連新臺幣都成為祈求的品項之一。

隨著臺灣經濟的成長,肪片龜也逐漸由1斤變10斤,10斤變100斤的成長速度,演變成了現今的米龜與金龜,而澎湖的金龜,最早則是73年西衛福善堂的1錢小金龜;到了民國80年代,澎湖各地廟宇米龜已達萬斤,金龜也超過200兩。

懸燈射虎燈謎猜

燈謎競猜,常於澎湖的元宵、端午、中秋三節舉辦,日治大正元年(1912),南甲海靈殿曾於中秋節辦理,造成臺下搶猜謎、臺上鳴金鼓盛況。日治昭和5年(1930),沙港及潭邊2村皆有舉辦,據文獻紀載,當年沙港廣聖殿落成,由陳午橋、陳劍雲2位主燈,制作約200餘題謎作,讓村裡鄉親猜謎至深夜時分。

民國55年由救國團澎湖團委會輔導創立「中國青年及反共救國團澎湖縣團務指導委員會燈謎研究會」,由郭自得任第1屆理事長,當時亦附屬在救國團的社團裡,於馬公東甲北極殿、北甲北辰宮、二信總社與民眾服務社等地,都常舉辦各種燈謎活動。

直至80年由趙源發連同多位同好,正式向澎湖縣政府提出立案,成為在澎湖的第1個燈謎相關的正式人民團體,同時於元宵、端午、中秋節時,也都辦理燈謎會猜,其地點遍及鎖港後窩土地公廟、南寮保寧宮、山水聖帝廟、文澳祖師廟、潭邊東明宮、望安天后宮等,元宵節猜謎射虎更是行之有年。

外垵漁火慶元宵

外垵同時也有連續3天的「漁燈」,停泊於外垵漁港區內的近百艘漁船,同時點亮漁船上的璀璨燈光,透過海面上的倒影,發出七彩炫麗的光芒,照耀著外垵的每一處;就連遠在馬公的民眾,抬頭皆能看到來自外垵的光彩,此時是黑夜,卻也是外垵的白晝。

「外垵漁火」始源於民國69年,「瑞福送」船長見外垵「海沙墘」的海沙被抽掉將興建碼頭,突發其想把船上所有燈火打開,其它船長見燈火映照水面時,發出五顏六色的奇景,也跟著響應;黑夜中的燦爛輝煌景觀,也建立起「外垵漁火」的豪氣,平時寄泊於臺灣各處的外垵籍漁船,每年元宵節時也為此一盛事專程返鄉參與,同時也吸引眾多來自臺灣遊客的目光。

■澎湖人對元宵節比春節更甚重視,熱鬧程度令人難忘。(外垵溫王宮提供)

■元宵夜的外垵,以溫王宮為中心化為一片燈海,競猜燈謎等活動總能讓到訪的遊客感到難忘。(本報資料照片)

■外垵漁火透過海面上的倒影,發出七彩炫麗的光芒。(本報資料照片)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