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評論鳥-第十三單元:岩鷺

●岩鷺。

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黃有評校長

 每次到我們澎湖一些大型的海上箱網養殖場參觀時,很容易被一種遠看像黑色,體型大小有點像小白鷺的鳥類吸引,時而看見其站在箱網框架上縮著脖子,時而振翅沿著海面不疾不徐地飛翔,狀似溫文儒雅、兩袖清風、披著黑色斗篷的文人墨客,讓人讚嘆其優雅的身影。

 對鳥類的觀察如同在判斷一個新人一樣,千萬要多方評量,不可太早下定論。當養殖場開始餵飼料或下雜魚,哇!不得了了,牠們立刻變成海盜,馬上聚集過來搶食,即使箱網上層已覆蓋細網,但牠們還是很不客氣地站在箱網餵食口旁邊,反正心知肚明,知道我們莫牠們奈何,可以撿現成的下雜魚吃,哪管得上江湖道義,先填飽肚子再說。在我們澎湖五鄉一市,只要靠海邊有岩石處或海上箱網養殖場,大概都能看到這種鳥類,本專欄第十三單元將介紹的主角便是海上箱網養殖場的奧客:岩鷺。

 

學名:Egretta sacra

英文名:Eastern Reef Heron

科別:鷺科

俗名:黑鷺

成鳥體長約:55~64公分

 

習性

 岩鷺體型和我們常見的小白鷺差不多,屬於中型鷺鷥,在我們澎湖算是蠻容易看見的海岸鳥類,被命名為「岩鷺」就是因為牠們喜歡棲息在有岩石的海濱。岩鷺有兩種類型:黑色和白色,但比較常見的是黑色型,雖歸類是黑色,其實遠看較像鐵灰色。岩鷺的羽色較單調,並無特別令人覺得驚豔之處,嘴喙是黃褐色,前端是暗褐色;全身大致是黑色至鐵灰色,與海邊礁石的顏色非常相近;雙腳為黃綠色,越接近腳趾處則呈現黃褐色。白色型岩鷺若是站在海濱,藉由對比背景的岩石,那就特別搶眼了,其外觀和小白鷺、唐白鷺十分相近,主要差異在於雙腿偏黃綠色且相對較短,嘴喙顏色也較淺,習性也不盡相同,而且族群數量相對稀少。

 岩鷺食物來源不虞匱乏,主要是以岸邊的小型魚、蝦和礁石縫中的蟹類等為食,平時會慢慢地沿著岸邊岩石行走尋找獵物,有時也會很淡定地把頸部縮成「S形」,佇立於岩石上靜靜等待獵物出現。攻擊時會壓低身軀,無聲無息地接近獵物,說時遲、那時快,瞬間伸直脖子突襲,精準叼起獵物。此外,黑色型岩鷺更會善用其羽色特徵,化身偽裝高手,讓優游靠近岸邊的小魚喪失戒心不會輕易發現牠們的蹤影,因此囊中取物,嘴到擒來。

分布與環境

 岩鷺分布於臺灣、東南亞、澳洲、紐西蘭、中國大陸的東南沿海等地,在臺灣是屬於留鳥。岩鷺通常將巢築於岩壁的縫隙或平台上,有時也會在低矮的灌木發現牠們愛的小窩,營巢時雖也會成群結隊,但至少不會像小白鷺那樣地密集。其巢穴相當簡陋,和小白鷺其實是五十步笑百步,主要是由枯枝和草莖構成盤狀,借重身體重量壓住免得被風吹垮而已。每年約在4-6月間繁殖,每窩產卵2-5枚,卵有點淡青色或淡綠色。除了海上箱網養殖場較容易看見外,在澎湖科技大學濱海養殖場、媽祖巨神像周遭的海邊、西衛漁港等處,偶爾可發現其蹤影,但當牠們受到威脅時,也會火速飛離,所以一定要遠觀就好。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