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評論鳥-第十四單元:東方環頸鴴

●東方環頸鴴。

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黃有評校長

 住在我們澎湖除了有天然美景與潔淨空氣外,另一個令人稱羨的好處是可以享受大海提供的美食。每當退潮時,總是可以看到民眾拿著工具在礁石上找珠螺、刮蛤仔或撿貝類;除了可自用,甚至還可轉售當零用錢,撿拾過程還可以當作散步或休閒運動,是名符其實的「摸蜊仔兼洗褲」。

 其實有些鳥類也會跟人類一樣,趁退潮過程趕緊撿現成的小魚蝦來飽食一頓,但覓食中仍保有高度的警戒心,每吃一口,就會抬頭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因為體型在鳥類中屬於嬌小玲瓏型,再加上羽色關係,不仔細看,很難發現牠們的存在,當人們或狗狗不經意地靠近時,牠們就會叫一聲,然後火速飛離,停到另一處安全地點繼續覓食。在我們澎湖只要靠海邊有沙灘處,大概都能發現這種鳥類的足跡,本專欄第十四單元將介紹的主角便是健步如飛的海鳥:東方環頸鴴。

 

學名:Charadrius alexandrinus  

英文名:Kentish Plover

科別:鴴科

俗名:金斑鴴、水尖仔

成鳥體長約:18公分

 

習性

 東方環頸鴴體型與其它海鳥相比算是袖珍迷你,嘴喙黑色略短、有雙圓圓的黑眼珠、頭頂至後頸部大致呈栗褐色,但頭頂前緣有一片倒梯形的黑色斑塊,非常明顯。身體背部與雙翼則較偏灰褐色、腹部則是像棉花般的鬆軟白色,看起來很保暖、腳短且偏灰綠色、有一圈很完整的白色頸環用來區隔頭部與身體、過眼線是黑色且延伸到嘴部,若從正面看與嘴喙正好相連成「ㄚ」字形、頸部黑色頸環在胸前斷開,好像穿著襯衫最上面一顆鈕扣沒扣一般,整體羽色搭配與沙灘上的礁石顏色很相近,形成自然的保護色。雌鳥羽色與雄鳥相似,唯獨胸側頸環、頭頂及臉頰較偏棕褐色。

 其它大型鷺科鳥類可以優游地涉水覓食,東方環頸鴴只能等待退潮時飛往淺灘尋找美食,腳雖短,但在覓食時卻可上演小跑步快速前進、停住、啄食岩縫或淺水灘裡目標物的重複動作。一般是挑選螺貝與甲殼類、小型無脊椎生物等為主,牠們偶爾也會混在其它鷸科鳥類中一起覓食。

 在春夏繁殖季節可以看到成雙成對的恩愛夫妻,當1隻在孵蛋時,另一半有時也會躲在離巢穴不遠處當哨兵。若有人類或天敵靠近,牠們會趕緊飛離並發出尖銳的「匹、匹、匹」聲,避免巢位被發現;等到警報解除,牠們並不會即刻飛回巢位,而是採用欺敵策略,故意繞遠路小跑步走一段,停一下觀察狀況,再分階段慢慢回家,以保護愛的結晶或雛鳥遠離危險。

分布與環境

 東方環頸鴴在臺灣全年可見,但冬天數量明顯較多,廣泛分布於沿海濕地、沙洲、魚塭、泥灘地、河口等地。在澎湖每年約4月中旬開始繁殖,牠們利用沙地或礫石地用腳挖成淺盤狀來產卵,每窩有3枚,蛋是橢圓形且顏色偏灰綠,最特別的是蛋殼上滿佈各種不同的花紋,形態各異,有如抽象畫,與巢位周遭環境融為一體,不易被發現。

 在澎湖科技大學中衛濱海、西衛漁港附近的海邊、東衛海邊等處,用心尋找大概有機會發現巢位,但是拜託大家,千萬不要動手去碰觸,遠觀就好,否則牠們就會棄巢。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