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海星再現 海洋志工:觀察為主

●對珊瑚礁帶來很大衝擊的棘冠海星,再度現蹤南方四島海域。(海洋志工提供)

 (記者宋國正報導)棘冠海星俗稱「魔鬼海星」,主要食物為珊瑚,有時以甲殼類 或海參為食,曾在本縣南方四島與太平洋出現大爆發,導致大量珊瑚死亡。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發起「突棘行動」,結合台灣珊瑚礁學會與澎湖共生藻協會,於民國99年8月7日發動潛水志工及會員參與移除活動,在西吉島東南海域水深6至10公尺處採獲96隻;經過2年進行移除與後續監測調查,棘冠海星大爆發現象,在南方四島已不再發生。

 澎湖地區曾在97年2月發生一場百年罕見的寒災事件,當時因海水溫度突然驟降,造成大量野生魚群和養殖魚類死亡,甚至淺海珊瑚也出現大規模的白化、死亡,也連帶讓許多海域的珊瑚覆蓋率降低,促使藻類大量增生,醞釀棘冠海星出現大爆發契機。

 棘冠海星近年在南方四島已罕見蹤影,但海洋志工隊近日發現今年第一隻棘冠海星,因未達大爆發危險,所以先以觀察為主。

 這種棘冠海星專吃活體石珊瑚裡面的珊瑚蟲,一隻成體每年可以啃吃掉4至6平方公尺的珊瑚,對珊瑚礁海域的珊瑚產生很大破壞衝擊,而且飽食的棘冠海星還可以利用儲存的能量,在飢餓狀態下存活半年。

 一般認為,珊瑚覆蓋率超過50%的健康珊瑚礁海域,每1萬平方公尺可供養20至30隻,如果數量再增加,可能對該區的珊瑚不利;若是從生態長期監測調查結果來看,數量超過30隻就達到棘冠海星爆發的警戒範圍。

熱門推薦